AI工作站

01 声发射AI工作站
声发射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,广泛用于材料内部缺陷和结构完整性的评估。声发射AI工作站集成高性能服务器和清诚自主研发的5大AI分析功能软件,AI分析功能软件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研发的,适用于材料缺陷识别与结构健康监测,具备高效、精准的分析的优势。
表1 声发射AI工作站组成
| 硬件组成 | 华硕i9 14900K服务器 |
| 软件组成 | 5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AI功能软件(GAL、PPR、WPR、PCSS、WCSS软件) |
核心优势:极致提升训练速度
声发射AI工作站采用NVIDIA RTX4090显卡,配合CUDA软件系统实现超高效率运算。CUDA是用于GPU计算的开发环境,它是一个全新的软硬件架构,可以将GPU视为一个并行数据计算的设备,高效分配和管理计算任务,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中大幅度缩短训练时间,提升训练速度。

技术亮点
- 高效训练:声发射AI工作站依托RTX4090和CUDA,加速神经网络计算,大幅缩短训练时间,提升训练速度。
- 精准定位:GAL实现复杂结构下的高精度声源定位,网格标注声源定位相比传统时差定位的准确率显著提升。
- 灵活建模:PPR支持用户设置模型网络结构(注:GAL的网络拓扑结构用户无需设置,软件自动从测试数据中读取),训练和识别用户指定的声源模式,满足多样化需求。
- 操作简单:可视化操作界面,支持训练参数调整、加载模型到结果呈现的直观操作,降低使用门槛。
- 自动分类:PCSS、WCSS实现未知类别数据的自动分类,提升分析效率。
02 硬件介绍
服务器选用华硕i9 14900K深度学习工作站,带有i9-14900K处理器及DDR5高频内存,24核心32线程,3.2GHz主频,工作站至高支持192G DDR5 5200MHz高频内存,充分释放系统潜能,减少因内存不足引起的卡顿。
2TB M2大容量固态硬盘,NVMe PCIe4.0×4高速读写通道,读取速度3500MB/s,写入速度2800MB/s,迅速读写,显著提升系统工作效率。

表2 服务器硬件配置表
| 处理器 | i9 14900K |
| 内存容量 | 192G |
| 显卡 | RTX4090(注:支持插入两张RTX4090的GPU,也可根据用户选装1块) |
| 硬盘容量 | 2T固态硬盘 |
| 内存类型 | Non-ECC |
| 电源类型 | 非冗余 |
| 硬盘类型 | SAS混合硬盘SATA |
| 支持CPU颗数 | 1颗 |
| 散热 | 加强版360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|
03 软件介绍
5大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AI功能
- 网格标注声源定位GAL(Grid Annotation Location):无需传统的声源解析定位算法,任意复杂结构划分网格标注,输入声源到达时间与信号参数,即可得到声源的精准定位。
- 波形数据模式识别WPR(Waveform Pattern Recognition):波形数据的训练和识别用户指定的声源模式。例如开裂、异物碰撞、铅芯折断等。
- 参数数据模式识别PPR(Parameter Pattern Recognition):参数数据的训练和识别用户指定的声源模式。例如开裂、异物碰撞、铅芯折断等。
- 参数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PCSS(Parameter Clustering Source Separation):无监督聚类算法声源分类,适用于未知类别的参数数据分类。例如可分出开裂、碰撞、铅芯折断等声源等。
- 波形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WCSS(Waveform Clustering Source Separation):无监督聚类算法声源分类,适用于未知类别的波形数据分类。例如可分出开裂、碰撞、铅芯折断等声源等。
1、网格标注声源定位GAL(Grid Annotation Location)
功能:无需声源解析定位算法,在任意复杂结构网格标注,输入声源到达时间与信号参数即得到声源的精准定位。
实现流程:网格标注与监督训练数据生成—有监督训练模型GAL得到A网格标注数据的定位模型ALM—输入实测数据T到定位模型ALM,得到定位结果网格号。
1.1 网格标注与有监督训练数据生成
将结构划分成多个网格并编号,声发射传感器布置在结构上。如,风电叶片划分成1000个网格,编号1-1000,10个声发射传感器大致均匀间距布置在叶片上。
生成有监督训练数据。每个网格人工产生多个声源信号,如铅芯折断100次,10个声发射传感器采集数据,该数据标注为网格号N组数据,例如1号网格100×10组标注参数数据。1000个网格依次标注得到1000组网格号1-1000编号的网格标注数据集A。
1.2 有监督训练模型GAL得到A网格标注数据的定位模型ALM
1.3 输入实测数据T到定位模型ALM,得到定位结果网格号
例如,1个月的监测数据输入到ALM结果显示网格编号3、300、800有定位结果分别为500次、80次、5次,说明3号网格位置有500次声源定位信号,300网格位置80次,800号网格位置5次等声源定位信息。
详细使用操作请见使用说明书。

网格标注声源定位跟传统时差定位的准确率对比图
注:数据案例部分的数据只是示范应用,可以使用用户自己的数据训练和测试。
2、参数数据模式识别PPR(Parameter Pattern Recognition)
原理:参数数据模式识别是有监督学习模式识别,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,通过加权和与激活函数对输入信号进行计算,生成识别模型。
实现流程:输入已知类别的参数数据到清诚开发的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模型PPR,训练得到参数模式识别模型PPRT,测试数据输入到参数模式识别模型PPRT得到测试数据的分类结果。
- PPR模型支持输入及中间隐藏层的网络结构自定义调整规则,用户可以自定义模式类别(注:暂无可视化界面定义模式类别,现阶段只能人工创建文件夹定义)。例如裂纹、噪声1、噪声2共3种模式,等。
- 用户使用自己的数据,定义模式类别,PPR模型训练得到自己专用的参数模式识别模型PPRT,PPRT测试自己的数据得到参数模式识别结果。

PPRT模型分析得出识别详细结果图
注:数据案例部分的数据只是示范应用,可以使用用户自己的数据训练和测试。
3、波形数据模式识别WPR(Waveform Pattern Recognition)
原理:波形数据模式识别是有监督学习模式识别,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,通过加权和与激活函数对输入信号进行计算,生成识别模型。
实现流程:输入已知类别的波形数据到清诚开发的波形数据模式识别模型WPR,训练得到该数据识别的特定模型WPRT,输入波形测试数据到WPRT模型得到测试数据的波形模式分类结果。
- WPR模型支持自定义调整训练规则,可以自定义模式类别(注:暂无可视化界面定义模式类别,现阶段只能人工创建文件夹定义)。例如裂纹、噪声1、噪声2共3种模式,等。
- 用户使用自己的数据,定义模式类别,WPR模型训练得到自己的参数模式识别模型WPRT,WPRT模型测试自己的数据得到波形模式识别结果。

WPRT模型分析得出波形数据模式识别详细结果图
注:数据案例部分的数据只是示范应用,可以使用用户自己的数据训练和测试。
4、参数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PCSS(Parameter Clustering Source Separation)
功能:无监督聚类算法自动分类未知类别参数数据。
原理:参数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属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,输入的参数数据事先不知道类别或没有类别的样本,PCSS根据样本特征将样本进行分类。
实现流程:用户输入参数数据—设置集群数量,初始化簇中心坐标—分配计算,直到聚类算法已经达到最优解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—得出参数数据聚类分类结果。
K-means聚类算法: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,通过迭代计算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簇,使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在簇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。
4.1 设置集群数量N,初始化簇中心坐标
根据用户设置的集群数量N,随机选择N个坐标点作为初始簇中心,一组10个参数(幅度、能量、RMS、ASL、振铃计数、上升时间、上升计数、持续时间、峰值频率、质心频率)为一个10维坐标。
4.2分配计算
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,根据欧氏距离公式计算每个点到簇中心的距离,将其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,根据当前的簇分类,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坐标(即计算簇内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坐标)。
4.3更新
重复4.2步骤,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(收敛)或最大迭代次数。
- 有可视化界面,用户可以设置种类数量。
- 参数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结果以二维图的形式显示,不同类别用不同的颜色区分。

参数聚类结果分布图
注:数据案例部分的数据只是示范应用,可以使用用户自己的数据测试。
5、波形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WCSS(Waveform Clustering Source Separation)
功能:无监督聚类算法自动分类未知类别的波形数据。
原理:波形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属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,输入的波形数据事先不知道类别或没有类别的样本,WCSS根据样本特征进行分类。
实现流程:用户输入波形数据—设置集群数量,初始化簇中心坐标—分配计算,直到聚类算法已经达到最优解或者达到最大迭代次数—得出波形数据聚类分类结果。
K-means聚类算法: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,通过迭代计算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簇,使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在簇中心的距离之和最小。
5.1 设置集群数量N,初始化簇中心坐标
根据用户设置的集群数量N,随机选择N个坐标点作为初始簇中心,对一帧波形提取7个时域参数(ASL、幅度电压标准差、AMP、能量、平均能量、波峰因子、峰度)3个频域参数(平均频率、质心频率、峰值频率)作为一个10维坐标。
5.2分配计算
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,根据欧氏距离公式计算每个点到簇中心的距离,将其分配到最近的簇中心,根据当前的簇分类,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坐标(即计算簇内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簇中心坐标)。
5.3更新
重复5.2步骤,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(收敛)或最大迭代次数。
- 有可视化界面,用户可以设置种类数量。
- 波形数据的聚类声源分类结果以二维图的形式显示,不同类别用不同的颜色区分。

波形数据聚类分布结果图
注:数据案例部分的数据只是示范应用,可以使用用户自己的数据测试。



